婆媳衝突
我相信婆媳衝突或者婆媳糾紛已經在中國的家庭中存在了幾千年,然而這個古老的問題似乎還沒有消聲匿跡的可能性。在google search 便有約 760,000 項 (0.46 秒)有關婆媳衝突的搜尋結果了。網上輕易找到相關的討論多不勝數,包括:
以上各種現象的討論及研究,對於絶大部分身處其中的夫婦都是毫無用處的。原因並非道理上不正確,而是各人在複雜的情緒主導下做不來。在多年的臨床婚姻家庭治療過程中,我必定問丈夫的問題是:
「在媽媽與太太的衝突中,你是幫誰的?」丈夫通常回答:「我看誰有道理便會幫誰!」丈夫的反應似乎很理性,然而這樣的處理手法卻使到婆媳衝突永無休止地延續下去。因為太太通常會記住丈夫在那幾次衝突中站在媽媽那邊,反之亦然。

我2006年在香港大學的家庭研究院學婚姻家庭治療時,就聽見我的老師李維榕博士曾指導一個身處夾縫中的丈夫在婆媳的衝突中,要堅強地向媽媽說:「就算我的太太真的做錯了,我還是會站在她那邊的!」對初學婚姻家庭治療的我而言,這個石破天驚的指導是非理性,明顯是護短,也是違反常理的。但這個指導卻透露出在婆媳衝突中的唯一出路──丈夫必須非理性地確保太太在婆媳衝突中成為必然的勝利者。因此,媽媽必然會在逢爭必敗的過程中學懂對兒子放手,太太也可能會在逢爭必勝的過程中放下防衛的態度,從而使到改善婆媳關係變成可能。
說易行難,就算兒子真的相信那個建議是有效,也很困難克服心中的矛盾,他會覺得那麼樣向母親說話(在文化上)是不孝順父母的。這個問題,下次再說吧!
--------------
在上一篇文章我已分享了在婆媳衝突中,世界著名的家治療師李維榕博士石破天驚的建議,就是丈夫必須毫無保留地站在妻子的一邊,勇敢地向媽媽說:「就算我的太太真的做錯了,我還是會站在她那邊的!」我個人認為若果是當著妻子面前向媽媽如此說,治療的後果更好。
在臨床的治療過程中,很多丈夫都不願意這樣做,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對媽媽十分不孝。其實這是誤解,原因如下:
儒家《孝經》開宗明義章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孝的觀念並不是對父母言聽計從。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趙歧,《十三經注》
孝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的肯定,從而尊重父母的指令,基本上不違背父母的意願行事。但若父母行為有所偏差時,就應作出規勸,不可盲從父母的命令,以免陷父母於不義。 [維基百科]